发布时间: 2021-07-21 14:58:58 点击量:
7月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皓教授团队研发的“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完成成果转化签约,该成果以专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转让。
据介绍,第一款国产中枢人工听觉重建装置已研制成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标志着众多无法通过人工耳蜗重建听力的耳聋患者即将摆脱进口依赖,迎来“新声”。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又称电子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装置,分为体外机和植入体两部分。 体外机的言语处理器一般挂在耳背上,体外机的传输线圈和植入体的接收线圈通过磁铁吸附在一起,植入体部分经手术植入体内,电极穿入耳蜗的鼓阶内,模拟人体耳蜗功能,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 (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人工耳蜗具体工作原理为:麦克风采集声音,言语处理器将采集到的声音加以数字化、处理和编码,传输线圈将编好的语码向体内发射,接收线圈接收语码,密闭刺激芯片将接收到的语码加以解码并转化为特殊电信号。 根据进入声音的频率不同将电信号传导至蜗内相应的电极,蜗内电极刺激耳蜗相应的部位,听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到大脑听中枢产生听觉。
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发病率为1‰~3‰,其中有1/3是重度的听力下降,需要进行人工听觉重建。
吴皓介绍,“听觉脑干植入是解决先天性耳聋的最后一公里,属于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听觉脑干植入技术(ABI)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听觉脑干植入技术发展 “脑机接口”,最早是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提出的。 主要是通过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脑袋上穿孔,向大脑内快速植入芯片,然后通过 USB-C 接口直接读取大脑信号,甚至可以通过苹果手机的应用程序进行控制。 脑机接口作为脑疾病治疗的一项新兴技术,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风口,随着科学的发展,关于脑机接口的技术构想都将成为现实。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的介绍:早在2016年,“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就被“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之一。 今年又一次将脑科学列入“十四五”规划,毫无疑问,这项技术是国家瞄准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
儿童脑智发育和脑机接口都是中国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国睡眠研究会会长黄志力对此次合作项目充满希望:“联合研究项目主要围绕儿童脑智发育, 以神经反馈系统训练为基础,以便携式设备为切入点,寻找检测和治疗方法上的突破。这个方向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有人预见,未来当脑际接口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不但能修复残疾人的受损功能,也能增强正常人的功能。 例如深部脑刺激(DBS)技术和RTMS等技术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和帕金森氏病,将来也可能可以用来改变正常人的一些脑功能和个性。又例如,上文提及的海马体神经芯片将来可能可以用来增强正常人的记忆。 近两年,国产厂商在脑机科学领域的产业化探索几乎同步推进。 在6月22日举行的首届“脑科学开放日”期间,注意到,北京脑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脑陆科技”)联合清华大学主导研发的通用脑机接口技术服务平台上线。 该平台是能够支持多款常用脑机接口连接与使用的专业脑机接口技术服务平台,解决从设备佩戴、交互任务定义、数据获取与交互等全链条脑机交互应用流程。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脑陆科技成立于2018年,自成立以来已完成了五轮股权融资,尤其是今年2月、4月先后获得前海恒邦、舜恒资产的投资。 去年8月,张钹被脑陆科技聘为首席技术顾问,以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落地融合发展。 随着资本和企业开始介入布局,脑机接口的热度在提升,但一旦被应用到现实社会,就会像基因编辑等一样,可能会面临大量的伦理和社会治理难题。 有关脑机接口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也亟待落地和规范。
来源: 中研普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