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2-24 18:15:45 点击量:
这些耳熟能详的辞藻、漫天袭来的信息,正如一颗颗投下的炸弹,籍由新媒体每日不由分说地轮番轰炸在中国生物制药人的圈里、心里,或煽得人热血沸腾、或滥得人目不暇接、或疲得人“免疫耐受”。释粟子也是投弹之人,可参见数据说│2017年伊始国内外上市及在研抗体药物产品格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浏览)。然而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标分析,追求卓越”之后,残酷的事实是炫别人的富、揭自家的贫,塑造的是别人家的“山珍海味”形象(下图)。另人家可能即将上桌的是61个原研抗体大餐,而我们正煮在锅里的仅有43个,且其中的70%为仿制品,另一些国外还有相似产品上市。
热闹之余,不忘初心。我们的QTPP可是让中国的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有得选“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抗体药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4代百年,回顾我国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释粟子据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人为地将其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下图):
执着追求、坚守阵地、不断前进,我国老一辈抗体大家为我们作出了卓越典范。1975年杂交瘤技术发明,随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谢毓晋教授就率先将“monoclonal antibody”译为“单克隆抗体”,首先为我们的事业追求正名。1982年,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史良如教授远赴德国取经,回国后带领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于1999年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个“中国研”抗体药物WuT3®;,并一度成为2005年、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收录的唯一抗体药物。之后,四军医和成都华神、上海中信国健、百泰生物药业、成都康弘等单位的企业家和科学家采用合作引进、“哑铃”模式等成功推出了我国的第一个标记抗体、第一个具有抗体药效功能的受体-Fc融合蛋白、第一个人源化单抗、第一个获得WHO INN命名的抗体药物。才形成了今天我国上市抗体药物的产品格局,可谓厥功至伟。遗憾的是,追溯“鼠源→嵌和→人源化→全人源”的单抗药物发展脚印,尽管中国抗体人拼命追赶,至今也尚未能成功上市一个“国研”全人源单抗药物。
珍贵照片:诺贝尔奖获得者、单克隆抗体技术发明者KÖhler教授访问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左图)、谢毓晋教授和史良如教授合影(右图)
(图片引自书籍《免疫学家谢毓晋》)
随着新世纪以来国外明星抗体单品及全盘抗体产业销售屡创新高的重磅来袭,高附加值的重组抗体药物产业被“炒”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在“今后10年90%的原研生物药专利将到期”、“全球最畅销10大生物药将集体迎来专利悬崖”、“今后10年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将以5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等宣导下,加之国家对于仿制药(现国内已统一共识为“类似药”)政策的不明朗,除了国内一直坚守抗体药物研发的单位外,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非医药类企业集团、原先不涉及生物制品领域的化药集团、各种新兴公司等,或通过引进消化、或通过合作开发、或通过砸钱外包等多种途径,纷纷布局上马抗体类似药,以迅猛态势以期尽快抢占市场。2010年至今,每年涉足抗体药物申报的企业及申报的抗体药数目呈“井喷式”增长,仅仿制几大明星抗体的类似药就已高达91个,且这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但究竟鹿死谁手,估计还得10年后见分晓。毋庸置疑,如火如荼的抗体类似药开发,对于解决国内抗体药物临床需求迫切、药物可及性差,以及推动我国重组抗体药物产业技术和质量标准的提升,意义都非常重大。而随着2015年CFDA生物类似药指导原则的出台,“四大原则”的提出,政策的明朗、要求的提高和与国际接轨,抗体类似药的开发将逐步回归理性。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加快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系列改革创新创举密集推行的大黄金时代背景下,在抗体类似药硝烟的掩盖和交替中,我国抗体药物产业已紧锣密鼓地步入了创新创制的2.0时代。预计在“第一个一百年”时间节点,有望同步实现我国抗体药物的小康;在“第二个一百年”时间节点,有望实现我国抗体药物“满汉全席”盛宴的伟大梦想。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抗体2.0时代,中国抗体产业人的核心工作正是总理明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此,释粟子浅谈两点感想:
2月19日,举国刚纪念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回望历史,总设计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抗体药物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下图)。
(注:图中仅例举了部分创新抗体技术)
因此,我们应对好标,设好靶,谋好局,铸好平台技术,练就工匠本领,精雕高质产品,造就中国品牌。
随着近几年大量资金投入、大批企业密集涉足抗体药物的开发和大批海归人才的引进,国内企业纷纷建立起了与国外企业基本看齐的质量特性分析和质控平台。随着细胞株构建和抗体表达技术的提高(3-10g/L),抗体商业化生产也无须无尽地追求反应器的大规模。随着上百个抗体类似药的抢仿申报,国内企业已经搭建起了重组抗体药物的中试甚至是产业化生产的平台和人才队伍。因此,上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成药靶标发现、创新成药抗体基因发现将是今后我国抗体药物产业决胜全球的战略制高点。目前,全国近200家药谷、药城、药都、生物城、创谷、百家汇等拔地而起,CMO、CRO越发成熟,MAH制度试行,由此,我们应在传承好我国“政产学研检用”协作创新的优良传统,上-中-下游相对分工、通力合作,强大我国的大抗体产业联盟。
上一篇 下一篇